经典故事

发布时间:2014-3-21 11:49:52       来源:本站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7834

子罕辞玉


2400年前,宋国所属的酂邑(今永城市境内)柏山脚下(今侯岭乡柏山村)有一姓李的人家。户主叫李琦,是个石匠。

一天,李琦上山采石。破一巨石时,从碎石中发现一块玲珑剔透、通体发亮、似石非石的东西。李琦将采得的石块拿给附近一位出名的玉匠看,玉匠说是一美玉,非常难得,非常珍贵,将其命名为“柏山壁”。玉匠反复叮咛李琦:不要声张,不要将璧块随便拿出来让人看,要注意珍藏。

玉匠不让李琦声张,但在与一个好友闲谈时,无意间说出李琦得美玉的事。他那好友又是个快嘴,心里存不下任何东西。于是,李琦得到“柏山壁”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,许多有钱的王公贵族闻讯而来,竞相出高价购买,李琦就是不卖。柏山附近的一个田姓贵族首领,对“柏山壁”垂涎三尺,为得到“柏山壁”,以李琦的曾祖父曾是他家的奴隶,为得到平民的身份,曾向他家借很多的钱为由。要李琦替他曾祖父还债,如没有钱,就须用“柏山壁”抵债。李琦根本不知道有这笔债务,不愿意还债,田姓贵族便将李琦的妻、儿捉去。

李琦既不想把“柏山壁”送给田姓贵族,又担心妻、儿的安危,几次去探望妻、儿,都被田姓贵族拒之于庄园大门之外。正当李琦急得焦头烂额之际,玉匠告诉他:“你不如把‘柏山壁’送给子罕,子罕是宋襄公的五世孙,他虽然不是宋国的国王,但国王是他的哥哥,他本人也有很大的权力,国王很听他的话。他若收下‘柏山壁’,便可派兵把田姓贵族除了,也替咱柏山乡除了一大害。田姓贵族想霸占‘柏山壁’,也是为向国王送礼,谋求封地和官职”。

李琦听从了玉匠的主张,怀揣“柏山壁”出发了。为了安全,他白天休息,夜晚赶路。宋国国都宋城在今商丘市西南,离柏山110公里路程,李琦用两个夜晚的时间便赶到了。

李琦进了宋国都城,找到子罕。跪在子罕面前,双手捧着“柏山壁”,双眼噙着热泪向子罕哭诉了事情的经过。子罕让李琦站起来,接过“柏山壁”,仔细看了一番后,说:“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好的玉,现在它虽是一块璞石,但略加雕琢,便价值连城。”

李琦听子罕夸奖“柏山壁”,赶快说:“请王爷收下这块宝玉,派兵铲除田姓贵族,救回草民的妻、儿,为柏山乡的百姓除害。”子罕说:“铲除恶霸田姓贵族,是国家保境安民的职责,我会去办的。但这‘柏山壁’,我却是不能收的!”

听到子罕不收“柏山壁”,李琦忙问:“王爷不是很爱美玉吗?莫非‘柏山壁’是假的,王爷才不收它?那王爷也不替草民办事啦?”子罕说:“‘柏山壁’是块上等好玉,我很喜欢它,但它却属于你。我虽然喜欢玉,特别喜欢宝玉,但从不巧取豪夺,更不以权谋私。你以‘柏山壁’为宝,我以不贪为宝。如果我收下你的柏山壁,方派兵去铲除田姓贵族,那咱俩的宝便都没有了。你且把‘柏山壁’收藏好,我在宋城安排一个客店让你稍住几日,待你回乡时便什么都明白了。”

李琦在宋城住了十多天。子罕通知让他回家,他便急忙往回赶。回到家中时,妻、儿正在家中盼望他的归来呢!

梁上君子


1800多年前,东汉王朝在豫东永城设置太丘县。汉桓帝年间,年近50岁的许昌人陈实被派赴到太丘任县令。

陈实理政有方,凡事以公论断,清正廉洁,心地宽厚,善于以德感人,深得太丘县百姓的尊敬和爱戴。

一天夜晚,陈实在县衙内处理完公务回后宅睡觉。他推开卧室的门时,听到屋内有响声。他以为是老鼠打架,也没有在意。他点上灯,灯光照得满屋通亮。他仔细地用眼光将屋内巡视一番,发现书柜底层的一扇门被打开了。他心细如丝,做事有条不紊,从来没有打开书柜门不关的习惯;夫人、儿孙们也从不胡乱翻他的东西,他不在屋里时儿孙们更不会进来取东西,也不会翻书柜。为此,陈实断定:有外人进屋来啦,并开箱倒柜寻找贵重物品。于是,他更加仔细地将屋内巡视一番。当他抬头上望时,发现屋内房梁上伏着个人,那人吓得一动也不敢动。陈实心里想:夜间潜入别人家卧室,非奸淫之徒,便是偷盗小人。那人已知被人发现,却仍然伏在房梁上一动不动,看来他很害怕,可能是个入道不久的小偷小摸之类的人。这样的人或许可以教诲。

他把目光从房梁上收回,坐在椅子上沉思一会儿。呼唤衙役将自己的家人全部召集到卧室中来。

儿女及佣人到齐后,陈实语调深沉地说:“我曾多次向你们讲过,每个人都应该自尊自爱,严格要求自己,防止走向邪路。我从审理的一些案件中悟出一个道理:干坏事、做恶事的人也不是生来就坏,只是平常不注重修养自己,不学好,慢慢养成坏习惯,就走向了邪路。本来,有些人的素质并不很坏,如果他不能弃恶从善痛改前非,就慢慢地变成了小人。‘梁上君子’就是一类这样的人。”

躲在房梁上的小偷,对陈实教育家人的话,句句听得仔细,声声入耳,也通晓话中的道理,理解陈实的良苦用心,心中十分惊慌,羞得无地自容。他一个翻身,从房梁上跳下来。跪在陈实面前连连磕头,向陈实认罪,表示愿意伏法,让陈实将他押入牢中。陈实经过仔细盘问,得知此人因庄稼连年歉收,做小买卖又赔了本,家中生活极端贫困,他才干了小偷小摸的勾当。他夜间偷偷潜入县衙,见陈实正在前堂办理公事,就来到陈实的卧室,本想偷点银两赶快溜走。谁知翻遍室中的所有柜子,只有些破旧衣服和许多书本,根本没有值钱的物件,更没有金银玉器一类的东西。他正准备逃走之时,刚好陈实推门进屋,他就躲在了房梁上。

盘问完毕,陈实紧盯着“梁上君子”的双眼说:“你因生活所迫,干了些偷摸的勾当,继而成了‘梁上君子’。被人堵在屋中,你既没有夺门而逃,也没有拼死搏斗,看来还是可以教诲的。今天,本县不再严惩你,但要你具结悔过。”

“梁上君子”写了悔过书,表明了痛改前非的决心,并在悔过书上签字画押。陈实让家人取出一些破旧的衣服,又送给他一些碎银子,让他作本钱做个小买卖以养家糊口。那人接受了馈送的东西,千恩万谢地拜别陈实而去。

此事传开,很快成了民间的美谈。太丘县在陈实任职期间,很长时间没有发生盗窃的案件。从此,“梁上君子”成为一个典故,成为窃贼的代名词。

相让胡同


相让胡同位于永城市老城区中山街中段路南,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。现在,这个胡同两边已经建起了很多楼房,明清时期的古貌已难觅踪迹,但是,相让胡同依然存在,相让胡同的故事传承不衰。

据传说,明朝中期,相让胡同很窄,仅能单人行走。最窄处,行人穿过还必须侧着身子,像现在诸如“一线天”之类的山道。那时候,胡同两侧,分住着汪、练两个大户。汪姓人家有人在兵部任提督,练姓人家有人官居都堂。

有一年春天,汪、练两家整修房屋,拆旧更新。练家动工早于汪家,打地基时没有与汪家打招呼。练家的地基砌好后,汪家扯线丈量,说练家的地基向外拓展了一尺,占去了多半个胡同的地皮。汪家再盖房屋,就要把胡同堵死了。练家说,汪家前些年盖房时就没有留滴水的地皮,多占练家的宅基地久矣。

练、汪两家,为了宅基地发生纠纷,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争执越来越激烈,矛盾也越来越尖锐,许多人从中调解,两家针尖对麦芒,毫不退让。双方都自认为有理,便各写诉状并附各自的地契文书,呈送到永城县令案头,让县令公断。

这本来是一桩好断的官司,凭着各家的地契文书,拉尺子一量,是非便可明辨。但当时的永城县令,是用钱捐来的功名,等了十多年,方得以替补之身当了个县令,做事百般小心。

永城县令认为,练、汪两家争端事小,但影响到两家朝廷上的官员可就麻烦了。万一处理不好,无论是练家还是汪家,给在朝为官的本家打个招呼,他就可能丢了乌纱帽,两家谁都不能得罪。于是,县令将两家的诉状陈于案头,压了下来。两家每有人来催,他都推诿了事。

练家已经砌好了地基,备办了砖瓦木料,为早日把新房建起来,就派家人赴北京城找练都堂,让其敦促县令把官司了结。练都堂听家人细述了事情的原因,沉默一番之后,突然放声大笑。他笑家人目光短浅,凡事争强好胜,没有礼让文明之风,让乡邻以为练家仗势欺人、官大压人。笑毕,练都堂提笔写信一封,让来人带回。

练家人接到练都堂从京城捎回来的信,慌忙拆开来看,只见信中写诗一首:千里捎书为一墙,让他一墙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
这首诗让练家人受到很大教育,主动推掉砌好的地基,盖新房时多让出了两尺宽的地方。这条胡同因练家的礼让而宽了很多,行人便称它为“练家胡同”。

后来,汪家翻盖新房时,受练家的影响,也让出了两尺多宽的地方,使胡同更加宽阔了,不仅可以行人,还可以挑担、推小车。

这时候,永城县令看到“机会来了”,就将练、汪两家的诉状送回,并在全县褒扬练、汪两家的高尚仁义之风,号召全县人民学习练、汪两家谦恭礼让的品行,同时亲自书写了“相让胡同”的牌匾,挂在胡同的南北入口处。

据说,因为这件事,永城县令得到练都堂、汪提督的赏识,倒真的又升了一级。

从那以后,永城就有了一个相让胡同,同时,相让胡同的故事也流传开了。

还金闾


永城县东十华里有个村庄,名叫谢酒店,村头有座石碑,远远地就可以望见“还金闾”三个大字。提起“还金闾”这座康熙年间立的石碑,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。

清朝康熙年间,有一位赴汴梁赶考的秀才。他晓行夜宿,一天中午来到永城县东十里堡村外。这时,已走得人困马乏、热汗淋漓,便在一棵杨树下下马歇息。他把马栓在树上,又松了马肚带,把鞍上满装东西的捎搭双手卸下来挂在树杈上,让马也好好休息一下再赶路。由于秀才连日赶路,十分疲劳,将背靠在树干上就昏昏入睡。一觉醒来,日已偏西。秀才恐怕误了考期,忙解开缰绳翻身上马匆忙赶路,却把那挂在树杈上的捎搭忘记了。

第二天一早,十里堡的贫苦农家人谢映明拾粪来到这棵树下,忽然看见树杈上的捎搭,他迟疑了一下,便把捎搭双手托起取下来,沉甸甸地使他感到十分吃力。捎搭里究竟是什么东西?他好奇地打开一看,全是黄澄澄的金子,背回家一称,不多不少足足六百两。

拾到这么多金子,一家人喜气扬扬,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买田治地,起楼盖房。这时,谢映明捋着白花胡须,沉思了一阵,便斩钉截铁地说:“不能留下。那人发现丢了金子,不知急成什么样呢?要是商人就会破产,要是奴仆就会丧命,要是赶考的秀才就会葬送了前程。我看,咱得原封不动地归还失主。”老人的一席话说服了全家人。于是,老人就背起捎搭,来到那棵树下,依据马蹄印往西追去。

且说那位赶考的秀才,催马急急赶路,走到半夜,正要找店住下,忽然发现马背上没有了捎搭,大惊失色,便急忙调转马头,顺着原路往东奔去。秀才心如火燎,亡魂失魄,想到因为家庭贫穷,无力筹措路费去汴梁参加考试,恰巧一家富户托他给汴梁经商的亲戚捎六百两黄金,才答应借给他一匹马,赠送十两白银作为路费。如果找不回这六百两黄金,我十年寒窗,岂不毁于一旦,倾家荡产,也难偿还富户的金子,不如一死了之……正当秀才悲痛欲绝之时,那位老人迎面走来看见那马跑得通身是水,马上的青年汗流浃背,便猜想一定是失主,忙向前拦住马头,高喊:“公子慢跑!公子慢跑!”

当老人问明情况,就把黄金全部交给秀才,秀才感动得双手颤抖不知说什么才好。连声说:“谢谢救命之恩!”忙向老人施礼,并拿出几锭金子奉送老人作为酬谢。老人向前拦住,分毫不收。催促秀才赶路。

老人拾金不昧的事传到本县大学士李天馥耳中,他亲笔书写“还金闾”三个大字。镌刻立碑于村头。那位秀才也考中了举人,做了地方官,来到十里堡报恩谢酒。从此以后,十里堡才改名为谢酒店。

彭雪枫卖马度春荒


抗战时期与后来一段较长的岁月里,在新四军官兵和豫皖苏边区的人民群众中,传颂着彭雪枫将军为官清廉、秋毫无犯的故事。

彭雪枫(1907—1944)是红军和新四军中的著名将领,著名抗日烈士。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师政治委员、师长,江西军区政治委员和纵队司令员,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,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,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职。

1938年10月,时任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,率部在豫皖苏边区苦战四个月,取得了对日作战的一系列胜利,大大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,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锻炼。转眼间,春节就要临近了。这时,彭雪枫率领游击健儿,冒着暴风雪由亳县的观音堂转移到永城的书案店。书案店是豫皖苏边区的一个村镇,这一带地区历经日伪顽和土匪、恶霸的统治压榨,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了,广大群众生活在死亡线上。

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都是农民子弟,在艰难困苦面前,彭雪枫严格要求自己,也严格要求部队,爱护人民,坚决打鬼子惩汉奸为民除害,尽量减少农民负担。部队每天吃的是红薯干、高粱面掺糠菜蒸的黑窝窝,喝的是清水汤。当时有位战士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:“三九年,早春天,我军东进书案店。天天吃尽红薯干,两月不见油和盐。腊月三十推石磨,一斤高粱辞旧年……彭司令率咱渡难关,饿死也不把纪律犯。”

按照部队规定,彭雪枫这一级干部生活供应上有照顾。但患有严重胃病的彭雪枫,一直和战士同甘共苦,毫不特殊。有一天他的胃病发作,炊事员给他做了一碗面条,受到他严厉的批评。

农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实的,当他们亲眼目睹新四军官兵驻在村里,帮助群众挑水、扫院子、干零活,买卖公平,待人和气,关心体贴百姓疾苦,再看看他们的艰苦生活,大家心里都觉得很过意不去。当新四军游击支队在书案店要过第一个春节时,村里的老百姓希望大年初一能让彭司令和部队战士们吃上一顿饺子,至少吃上一顿粗面馍。大家推举保长梁纯修、甲长董学田、老中医王钦义等出面,挨门挨户收了几大筐白馍、黄馍、黑馍,然后敲锣打鼓把馍送到了彭司令的住处。彭雪枫热情地接待了大伙,对他们说:“你们受书案店民众的委托,送来这么多过年的食品,我代表新四军游击支队全体干部战士,向你们,并通过你们向书案店父老兄弟姐妹表示衷心的感谢!但是,这些慰问品我们不能收。”

彭雪枫接着说:“现在春荒严重,乡亲们的生活够苦了。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,是为打鬼子,救人民而来的,我们应当与大家同甘共苦,绝不能再增加人民的负担……”这下可把几位代表急坏了,他们再三请求彭司令把这些食品收下。让来让去没有办法,梁保长只好又提出在大年初一请部队的官兵到各家吃一顿年饭……

大年初一清早,军号声响了,部队紧急集合,在群众还未起床的时候,悄悄地离开了书案店,到寨子西南方大洼里“躲年”去了。当群众去请战士们吃饭的时候,才发现室内空无一人。直到下午部队才回到村里。群众赞叹道:“彭司令的队伍真是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。”

春节后,群众中陆续出现断炊户,部队也要靠野菜充饥。这时,彭雪枫找到军需处询问:“现在全师还有多少钱?”军需处同志向彭司令员汇报说,现在全师只有五块钱,部队已经到了经济极度困难的地步。

彭雪枫深知数月来战士们的艰苦,几乎每天都在打仗,吃的全是高粱面锅饼和生着黑斑的红薯,病号越来越多。当务之急,除了抗敌打仗,就是要军民同心协力,共度春荒。这一带毕竟还是新区,底子薄,筹粮筹款很困难,怎样解燃眉之急呢?考虑再三,他决定:“卖马!”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心爱的坐骑枣红马。

警卫员小刘实在不忍心把彭司令立有赫赫战功的枣红马卖掉,偷偷地把马藏在一位老乡家里。彭雪枫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了小刘。他何尝不疼惜生死与共的战马,是形势所迫啊!枣红马牵来了,彭雪枫攀着马的脖子,抚摸着马的鬃毛,骑着它打鬼子,除汉奸,救伤员,驮弹药的一幕幕重现眼前。彭雪枫从口袋里掏出他吃饭时留下的一块红高粱面锅饼塞到马嘴里,眼睛湿润了,无言地转身走去。

彭雪枫在全体军人大会上说:“同志们,当年秦琼受困,卖过一匹黄骠马,今天,我们也把和我们一起东征的红骠马、白骠马,数十匹心爱的战马卖掉。有的同志不理解,想不通,其实道理很简单,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队伍,和老百姓鱼水相亲,只准为民爱民,不准扰民。今天卖马,明天我们会从敌人手里夺取更多的战马!”

马终于被卖掉了。所得的钱虽然不多,但吃饭问题暂时解决了,同时还抽出一部分钱救济了一些断炊户和无钱买种子的农民。彭雪枫卖马的消息不胫而走。当地开明人士董学田异常激动地说:“将军为民卖马,亘古少有。有此仁义之师,何愁倭寇不灭。新四军真乃天下文明第一军!”广大群众也随之发起了捐献钱物,踊跃参军的热潮。芒砀山区坚持抗日的民族英雄鲁雨亭,闻彭雪枫将军卖战马之事,十分感动,特意将一匹号称“火车头”的青白色战马奉送给彭雪枫将军。当地群众还自发集资为彭雪枫司令员立了一座“清官碑”,由晚清秀才周鸿儒老先生撰文。在石碑中央,刻着“彭司令员雪枫纪念碑”八个大字,两侧刻着一副对联,上联是:“救民涂炭恩泽同山河并存”,下联是“益国盘石功勋与日月齐光”。碑头横额是“民族长城”。

彭雪枫骑着战马“火车头”,率领将士,开辟了广阔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。一年内战斗78次,击毙日伪军1368名(内有日军联队长、中佐、少佐各一名),俘日伪军1200名,击伤日伪军3487名,缴获大量枪支弹药,更可喜的是从敌人手里夺回数百匹战马。尔后不久,战马逾千,成立了一个骑兵团,成为彭雪枫将军“三大宝”(拂晓报、拂晓剧团、骑兵团)之一。

(责编:管理员)
分享按钮